古今之争,文学-外国文学-法国文学-法国文学-【流派、体裁】,17世纪末叶法国文学界发生的一场崇古与崇今的争论。这场争论时起时落,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法国文学界的古今之争由来已久。1660年左右,有人以基督教奇迹为题材写作长篇史诗,公然违背了一贯主张崇敬和摹仿古希腊罗马文学的传统精神。1680年左右,关于纪念性建筑物上的铭文以及艺术作品上的题签应当用拉丁文还是用法文的问题也引起了争论。在N.布瓦洛的干涉下,法文题签一律撤换为拉丁文。1687年1月27日,C.佩罗在法兰西学士院朗诵他的诗作《路易大帝的世纪》,肯定了现代作家并不比古希腊罗马作家逊色。这个大胆的意见立即引起文学界的权威人士布瓦洛、J.de拉封丹、J.拉辛、J.de拉布吕耶尔等人的反驳。站在佩罗一边的有B.le B.de丰特奈尔和法兰西学士院的大部分院士。双方陆续发表战斗性的诗歌、文章、专著,互相驳斥、讽刺、攻击,直到1716年才停止论战,厚今派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N.布瓦洛(崇古派代表)C.佩罗(厚今派代表)在古典主义盛行的时期,厚古薄今是不容争辩、天经地义的。古今之争的出现,标志着古典主义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