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祇户(household under the Buddhist Affairs Administration),历史学-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史-社会经济,中国北魏及北周由僧曹所管理的人户。僧曹即朝廷授权专事管理寺院、僧尼等事的僧官机构。北魏太武帝以后佛教复盛,百姓逃避赋役,有的削发为僧尼,有的投靠寺院为依附农民。献文帝皇兴三年(469)至孝文帝承明元年(476)间,沙门统(即朝廷所命的僧官统领)昙曜建议,划拨部分平齐户(467年北魏吞并刘宋的青齐之地,把部分有“民望”的人士俘至平城一带设郡安置,其郡为平齐郡,其户称“平齐户”)、凉州军户(439年北魏平定凉州后迁徙到平城一带的人户)和民户归属僧曹,以崇佛事;有能年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粟称“僧祇粟”,户为“僧祇户”。昙曜奏议获准,自此各地僧曹多拥有僧祇户和僧祇粟。僧祇户并不属于某一寺院,实为由僧曹统领的佃客,除交纳僧祇粟外,一般不服杂役,其身份地位低于编户,与屯田户相似。僧祇粟多由州郡僧官都维那、维那(僧官名)支配,歉年贷出,丰年收入;也可施给僧尼,赈济贫民。其后僧曹往往贷出僧祇粟谋利,不管水旱天灾,责本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