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memorial to emperor),管理学-档案学-历史文书-上奏文书,中国明清时期奏疏文种名称。明初规定,凡臣民言事于皇帝,均用奏本。永乐(1403~1424)年间增设题本后,规定奏本只用于官员的私事,如官员到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降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荷赏赉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奏本不用印。清代沿用明制,但鉴于明代百官军民章奏过繁、文字冗长,规定奏本只限于各部院衙门的堂官及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都统等高级官员使用,下级官员及军民人等俱不准入奏,违者惩处,文字不得超过300字。因当时的官员不易区分公私事务,因而奏本也有用于公务的,致使题本、奏本的使用十分混乱,所以乾隆十三年(1748)便下令废除奏本,但实际上仍有官员使用。奏本格式,据明《万历会典》卷七十六载:“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抬头二字,平写二十二字。头行衙门官衔,或生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疏密俱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右谨奏闻’四字,‘右’字平行,‘谨’字、‘奏’字各隔二字,‘闻’字过幅第一行抬头。计纸字在‘右谨奏闻’前一行,与‘谨’字平行差小。年月下疏密同前。若有连名,挨次俱照六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