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劳伯量子相干理论(Glauber quantum coherence theory),理学-物理学-量子力学-EPR佯谬,由R.J.格劳伯提出的用量子思想讨论光的相干性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在强度-强度相关实验研究和新型光源-激光(当时叫“光学脉塞”)出现的推动下,美国哈佛大学的格劳伯教授认识到应该更好地发展量子理论来探索光的本质,于是他开展了一些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用量子理论讨论光的相干性。格劳伯创造性地提出了“光的相干性量子理论”,成功地描述了光量子的统计规律,揭示了光量子的特性,以及大量光量子如何互相影响他们之间的运行方式、产生“干涉”现象等,奠定了量子光学的理论基础。格劳伯定义了光场的一系列量子相关函数,描述光场各阶的相干性,给出了光学相干性的量子表达形式,并给出了光的相干性的普遍、严格的定义,以及光的相干性物理测量的途径,建立了光的相干性的量子理论。格劳伯还引入相干态及其表象来处理量子辐射场。“相干态”这个术语也是格劳伯引入的,格劳伯认识到这类态及其表示特别适用于研究辐射场的量子统计性质并深入研究。如今,相干态及其表象已成为量子光学中描述量子辐射场的基本理论表达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