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谏臣墓出土绞胎钵(mortar bowl unearthed from Yang Jianchen's tomb),历史学-文物-陶瓷文物-代表性器物,中国唐代代表性瓷器。1952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边方村杨谏臣墓。杨谏臣为唐中宗至玄宗时期官宦子弟,开元二年(714)下葬。该盂为巩义窑产品,是目前出土的最早的纪年绞胎器。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器物口径3.5、底径3.6、高5.5厘米。敛口近平,扁圆鼓腹,小平底。内壁白胎,细密坚致,外壁采用半绞胎工艺,将白色与深褐色绞泥碾压或切削制成薄片贴塑于白胎之上,呈现出较为细密的水波纹,外罩透明质低温酱釉,釉面较光亮,透出绞胎纹样。绞胎为唐代新出现的制胎工艺,又称“搅胎”或“绞泥”,即将白色与黑、褐等深色胎泥相绞,呈现出团花、木理、水波、涡旋、编织、羽毛等花纹,属于胎体装饰。唐代绞胎器有碗、杯、盘、钵、枕等,其本意可能是模仿古代一类特殊的木器——瘿器所表现的木纹,由于工艺复杂,属于较罕见的陶瓷品种。唐代巩义窑、寿州窑有生产此类器物。宋代以后磁州窑、耀州窑、当阳峪窑、磁村窑等窑场均有生产,产地集中于北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