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段知觉动作理论(motor theory of speech perception),文学-语言文字-心理语言学-语言理解-音段知觉,一种言语知觉理论,认为言语知觉和言语产生使用相同的表征和加工机制。由A.M.里伯曼(Alvin Meyer Liberman,美国,1917~2000)等学者提出。在音位知觉过程中,听者通过语音信息分析和推测发音器官的动作模式,达到音位识别的目的,并认为言语知觉的神经加工机制存在特异性。支持动作理论的实验证据有:①协同发音补偿。在连续语流中,不同音位之间的快速切换会导致发音器官的动作不到位,听者对由此导致的声学刺激的差异十分敏感。这说明听者能够很好地捕捉到发音器官的微妙变化,这是动作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②麦格克效应(McGurk effect)。观看说话者发音器官的动作会影响言语信号的加工,说明动作信息可能会直接投射到音位表征。③不同声学线索之间存在替换关系(trading relations)。M.F.多尔曼(M. F. Dorman,美国)等人最早揭示了爆破音和共振峰转移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证明这两种线索都能单独预测位于音节开头的辅音的发音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