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带流变结构(rheological structure of fault),理学-地球物理学-构造物理学-断层力学-断层带流变结构,描述断层强度和变形机制的力学模型。基于对岩石破裂和摩擦的研究以及对断层的地质调查和地震学观测,布雷斯(Brace)和科尔施泰特(Kohlstedt)1980年率先建立了大陆岩石圈流变模型(见图),其上部用基于大量实验结果总结出的摩擦定律,即拜尔利(Byerlee)定律来约束,并假定孔隙压为静水压力,同时还考虑了应力状态与断层方向的关系,因此逆断层的应力水平远大于正断层,而走滑断层介于两者之间;其下部则建立在适当的岩石的高温稳态流动定律外推到低温的基础之上。在上部的摩擦区域,断层的强度仅依赖于假定的孔隙压力,而下部的流变强度强烈依赖于假定的岩石类型、温度和应变速率。摩擦定律和流变定律的交叉点标志着脆-塑性转换,其中上部脆性断层的摩擦滑动可以产生地震,而下部塑性断层的流变为无震剪切变形,脆-塑性转换深度和地震的最大深度大致相同。该模型适用于描述大陆岩石圈断层的深浅部力学性质,但浅部摩擦转换为深部流变的深度,即脆-塑性转换出现在岩石圈的深度因地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