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电吸收与色散(dielectric absorption and dispersion),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基础-介电性,描述电介质在交变电场作用下,介电常数随频率而变化的现象。在复介电常数中,伴随着出现损耗因子,而产生能量的吸收,所以可理解为吸收强度;介电常数随频率而变化的现象称为介电色散。介电吸收与介电色散有着密切联系,而电介质的色散频率又与极化机制密切相关。一般,在发生色散的频率区间内都会出现损耗峰或吸收峰,随频率而变化的曲线称为吸收曲线。通常介电色散分弛豫色散和谐振色散两种。在电学频率范围内,电子(或原子)的极化是瞬间完成的,这种由偶极子转向的迟缓极化而产生的色散属于弛豫色散。当频率增加到光频范围,偶极子取向已不能与外电场保持同一周相,原子极化(红外区)和电子极化(可见光和紫外区)的迟缓极化是介电色散的主要原因,并伴随着介质能量的谐振吸收,所以光频段的色散属于谐振色散。通常所称的介电色散主要是指光频段的谐振色散,而弛豫色散则归纳在介电弛豫范畴中进行研究。经典色散理论是在一级力学体系(即外加电场施加或撤除时,极化强度和电位移随时间按指数规律变化)下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