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破坏潜能值(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ODP),工学-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动力设备与系统-制冷与低温设备-制冷剂,用来表示卤代烃造成臭氧层破坏程度的数值。又称臭氧破坏潜势。臭氧破坏潜能值在1983年提出,利用和基准物质的比较,来量度一物质所产生的破坏。特定物质的臭氧破坏潜能值是定义为该物质破坏臭氧量,相对于相同质量的CFC-11破坏臭氧量的比值。臭氧破坏潜能值和化学物质的成分有关,主要是受氯原子和溴原子的影响。一般氟氯碳化合物的臭氧破坏潜能值大约为1,由于溴破坏臭氧的能力比氯更强,含溴的物质臭氧破坏潜能值大约在5~15。氢氟氯碳化合物具有氢原子,很容易在对流层就和其他物质反应,到达平流层的概率下降,因此其臭氧破坏潜能值约在0.005~0.02。氢氟碳化合物不具有氯原子,其臭氧破坏潜能值为0。三氯氟甲烷(R-11或CFC-11)的臭氧破坏潜能值为1。一氯二氟甲烷(R-22)臭氧破坏潜能值为0.05。物质的臭氧破坏潜能值可以看出其对臭氧层的影响,而全球变暖潜能值是衡量化学物质对全球暖化的影响,两者常一同用来评估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