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层带结构模型(model of fault structure),理学-地球物理学-构造物理学-断层力学-断层带内部结构,根据天然断层带不同深度层次的变形特征,结合高温高压实验结果,西布森(Sibson)建立的浅部脆性变形与深部塑性变形的断层双层结构模型。在地壳浅部,断层以局部化的脆性破裂和摩擦滑动为主导,产生无黏结性的断层泥和断层角砾、未失黏结性的断层角砾岩和碎裂岩等,是大陆浅源地震的发震层位。在地壳深部,断层则以局部化韧性剪切为主导,晶体塑性变形产生糜棱岩,呈缓慢无震式塑性蠕变。在两者之间为脆—塑性转换带。对于中上地壳长英质岩石,断层从脆性到韧性转变的深度一般在10~15千米,温度为250~350℃。在西布森脆韧性双层断层模型基础上,岛本(Shimamoto)提出断层四层结构模型,断层从浅到深依次为局部化的脆性断层、半脆性断层、半韧性断层,以及弥散性韧性断层,对应的断层岩分别为断层泥、碎裂岩、S-C糜棱岩和糜棱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