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圩田(Low-lying Paddy Fields Surrounded with Dikes),理学-科学技术史-农学史-〔古代农业技术史〕-古代土地利用,沿江或滨湖的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系统的农业区。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操纵堤上的水闸以调节内水和外水的进出。自流灌排若有困难,则辅之以提水机械,以满足圩内农田灌溉需水。这种农田形式在长江下游的江浙太湖地区和安徽、浙江的长江流域一带称圩田或围田,明清以来则统称圩田;在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则称垸田;东南珠江和韩江三角洲称堤围或基围。南宋杨万里《圩丁词十解》诗序对圩田的特点进行了形象地描述:“江东水乡,堤河两岸,而田其中,谓之圩。农家云:‘圩者,围也,内以围田,外以围水。’盖河高而田反在水下,沿堤通斗门,每门疏港以溉田,故有丰年而无水患。”圩田和围田都是指筑堤围起农田,不过二者的含义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处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有一定差别的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围田出现较早,是圩田的初级阶段,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独立性;圩田则是修建于大片平原之上,且是与灌溉设施相互配合的农业体系有机组成部分,有系统性和复合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