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术语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terminology),文学-语言文字-计算语言学及语料库语言学-计算语言学-术语模型,对于汉语术语进行的研究。汉语术语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中就提出了朴素的原子概念,叫作“端”;提出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分别叫作“宙”和“宇”。据考证,西周时期的《诗经》中,与化学知识有关的内容就有600多处,其中,青铜100处、酿酒100处、染色80处、玉石40处、皮革30处、香料10处、肥料5处、油漆和陶器10处、糖和油脂30处。这些内容涉及不少的科技术语。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荀子》一书的《正名》篇有关语言理论,其中许多论点都与术语问题有关。荀子提出“制名以指实”的命题,认为“名定而实辨”,“名闻而实喻”,肯定了“名”为“实”所规定,“实”异则“名”异,“实”同则“名”同;他认为“名”的作用是“别同异”,并说,“名无固宜”,“约定俗成谓之宜”。荀况认为定名要从事实出发,“同则同之,异则异之”,相同的事物要给予同样的名称,不同的事物要给予不同的名称。荀况还提出了“共名”和“别名”的概念,用来表明事物的属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