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黄河大堤(ancient dam of Yellow River),工学-水利工程-水利史-中国水利史-[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国古代黄河下游沿河水流向、在左右岸修筑的,用以约束水流、防御大洪水的挡水建筑物。黄河大堤历史悠久,但究竟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尚书·尧典》所记鲧治水用的“堙”就是堤,可能在西周时期已出现防御洪水的堤防。考诸史籍,黄河下游堤防至迟在春秋时(前770~前476)就已有修筑,《管子·度地》篇中有“下则堤之”的记载。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在黄河下游纷纷筑堤防洪,“壅防百川,各以自利”。这时防御黄河洪水的堤防已较普遍,但并不连贯完整。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秋,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民权县西北)会盟诸侯,曾订立盟约,提出“无曲防”,意在各诸侯国修堤不能以邻为壑。秦统一六国后,“决通川防,夷去险阻”,拆掉阻水工事,将黄河下游两岸大堤连接起来,并有所修整。《汉书·沟洫志》记载:“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黄河属多泥沙河流,河水重浊,“一石水而六斗泥”,且堆积性很强。自有统一连贯的堤防后,在黄河下游,河水自由泛滥的灾害减少,但河床不断淤积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