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有善有恶论(theory of humanity with both of goodness and evilness),哲学-哲学-伦理学-中国伦理思想,中国古代认为人性中包含善和恶两种因素的人性观。主要代表有战国的世硕,汉代的董仲舒、王充、扬雄等。战国时期周人世硕认为人性中有善恶两种因素,据东汉王充的《论衡·本性》载:“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认为世硕强调善恶取决于后天教养。董仲舒从天有阴阳之气来论证人性两重,认为人性根源于天,天有阴有阳,故人性有贪有仁,以此确立他的性善情恶说。“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仁之性”(《春秋繁露义证·深察名号》)。董仲舒又说:“人受命于天,有善善恶恶之性,可养而不可改,可豫而不可去,若形体之可肥臞,而不可得革也”(《春秋繁露义证·玉杯》)。“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春秋繁露义证·实性》)认为人性中有可能性与现实性,通过教化可以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