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位恢复效应(phonemic restoration effect),文学-语言文字-心理语言学-语言理解-音段知觉,听者能够知觉到语流中被掩盖或者删除的音位的现象。由R.M.沃伦(R. M. Warren,美国)于1970年首次发现和报告。在日常言语环境中,语音常常在不同程度上被背景噪声所掩盖,但不一定影响言语交流。当某个音位被彻底掩盖、完全由其他声音代替时,是否影响言语理解?沃伦使用句子录音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这个问题,例如将 “legislatures”(立法机关)的第一个/s/用咳嗽声取代(二者时长均为120ms,且音强相似)。研究者事先告诉被试,在句子某个地方会出现咳嗽声,要求被试听完句子之后,在纸质的实验材料中圈出咳嗽声所处的位置,并说明被圈的字母是否完全被咳嗽声所取代。20名被试参加了实验,只有1名被试报告了音位缺失,并且还是错误报告。这一结果说明,在言语加工过程中听者知觉到了事实上已经缺失的音位。在上述实验中,替代缺失音位的咳嗽声是引发音位恢复效应的必要条件。后续实验采用相同的材料,但在/s/被截取后,用相同时长的无声段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