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境理论(social context theory),文学-传播学-组织传播-【组织传播研究】,关于社会现象下语言和交流环境影响特定人群对某些语言、行为的理解和判断的理论。发展历程“社会性语境”源于“语境”理论。1930年,波兰裔英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功能论”理论家B.K.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Kaspar Malinowski,1884~1942)对南太平洋土著居民的语言进行观察研究后提出“语境”概念,并得出结论:“如果没有语境,就没有意义。”他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境语境。文化语境指说话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语境指言语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景。英国语言学家J.R.弗斯(John Rupert Firth)吸收了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概念,指出语境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于语言内部,即语言因素构成的语境。另一类语境来自语言外部,是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即马林诺夫斯基的“情境语境”,包括:①参与者在语言和非语言话语中挑选出来的有关特征,比如人物、人物个性、人品等;②有关事物;③语言活动的影响(胡状麟等,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