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间传质理论(interphase mass transfer theory),工学-工程热物理及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传热传质学-传质学-相间传质,为描述不同相界面间物质传输问题的理论统称。相间传质理论主要有双膜理论、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3种。1923年,W.K.刘易斯等人假设相互接触的相际之间存在相界面而提出双膜理论。1935年,R.W.希格比考虑相间传质为一个动态过程从而提出渗透理论。1951年,P.V.丹克沃茨认为相界面处的流体微元具有不同的暴露时间而提出表面更新理论。后续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和修正,并提出了改进膜理论、非稳态双膜理论、膜-渗透理论等。①双膜理论:该理论假定相互接触的相间存在稳定的相界面,相界面上不存在传质阻力。在相界面的每一侧都存在一层滞留膜。两个滞留膜内为层流流动,其内部通过分子扩散实现质量传递,其内部浓度梯度为线性分布,膜内传质过程为稳态。②渗透理论:该理论认为相间传质为动态过程。假定流体流动将流体微元带至相界面并停留一定时间进行相间传质。此后,流体微元再与流体主体混合,依靠流体微元不断运动进行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