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疑伪经,哲学-宗教学-佛教-〔佛教经籍〕-佛教疑伪经,疑似或假托为佛说的经典。佛教传统认为,由佛亲口宣说或经佛认可的内容为“经”,而在印度以外的地域,特别是在中国,假托“佛说”并借汉文翻译形式出现的佛教经典被称为“伪经”,真伪难辨的则被称为“疑经”。在历代佛教经典目录中,往往把疑经和伪经合称为“疑伪经”。中国佛教疑伪经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五,道安曾在《综理众经目录》中设立“疑经录”,列出二十六部疑伪经,并言“经至晋土,其年未远,而憙事者以沙标金,斌斌如也,而无括正,何以别真伪乎?(中略)今列意谓非佛经者,以示将来学士,共知鄙信焉”,主张禁绝此类书籍,以维护纯正的佛经信仰。在道安时代,并没有对疑经和伪经进行严格区分,他所列的“疑经”实际上就是“伪经”。到了南北朝时期,僧祐在《出三藏记集》中首次将疑经和伪经分开,又新列出十二部疑经和八部伪经,并批评道:“夫真经体趣融然深远,假托之文辞意浅杂,玉石朱紫,无所逃形也。今区别所疑,注之于录,并近世妄撰,亦标于末。”此后,尽管历代经录都继承了道安、僧祐的主张,对疑伪经持严厉批评的态度,但疑伪经依然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