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耳法制铝(Bayer aluminum smelting process),理学-科学技术史-采矿、冶金与材料史-〔矿冶史〕-〔国外矿冶史〕,奥地利化学家K.J.拜耳(Karl Josef Bayer,1847~1904)在1887~1889年发明的一种从铝土矿中提取氧化铝的方法。1887年,拜耳发现在冷的铝酸钠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铝晶种,在强搅拌的条件下能够析出新生的氢氧化铝,由此形成了第一项专利。1889年,拜耳发现铝土矿和氢氧化钠溶液在高压釜中加压加热时,矿石所含的氧化铝能被选择性地溶解,生成铝酸钠溶液,这是拜耳法第二项专利的实验基础。同时,他还发现晶种分解析出氢氧化铝后的母液能再次用于溶解铝土矿,因而可以循环利用。拜耳法的原理是利用循环苛性碱(如NaOH)溶液,在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下溶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得到铝酸钠溶液(NaAlO2),而SiO2、TiO2和Fe2O3等杂质则形成不溶性残渣——赤泥,分离赤泥后,往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铝晶种,在降温和搅拌的条件下进行晶种分解,得到氢氧化铝沉淀;经洗涤后,在950~1200℃温度下进行焙烧而得到产品氧化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