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衬线字体(sans-serif),艺术学-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字体设计,笔画粗细变化不显著,并且笔画端点没有添加任何额外的笔画或者装饰的西文字体风格。衬线是指主笔画末端额外的小笔画或装饰性的元素。无衬线字体的特征在于主笔画的低差异,以及笔画终点处没有装饰。当曲线的笔画在与垂直笔画相交时会逐渐变细,但这种效果相较其他风格的字体体现得更微妙。无衬线字体的字符往往具有均匀的宽度。无衬线字体起源于古代碑刻。希腊人依照当时的建筑艺术、雕塑和装饰图案的风格对腓尼基文字进行了改良,使其字母的形式变得更加几何化和结构化。希腊碑刻含有许多适应近距离阅读的小尺寸字体,需要其字母绘制呈现简单的风格,无需任何装饰。到了18世纪末,旅行者们将无衬线体的碑刻风格引入欧洲北部建筑和碑刻的绘制文字中,这种风格逐渐被用于字体,从而用于诸如报纸、海报、传单、剧院票和彩票等短时效的印刷品,以及越来越多的广告用途。1816年,来自伦敦的V.菲金斯[注]正式地命名了这种新风格,将这种没有衬线的字体称为“无衬线字体”。在美国无衬线体被称作“哥特体”,同样的术语被用于欧洲中世纪的字形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