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型展览(aesthetic exhibition),历史学-博物馆学-博物馆展览-〔展览理论〕-〔展览观念〕,以审美为诉求的文物艺术品展览。审美型展览在展示方式上一般采用美学价值展示法,即强调突出文物艺术品本身的美学价值,聚焦于艺术品的外貌,突出其造型美、装饰美、色彩美、质感美,旨在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从而进行美学教育。作为博物馆长期使用的陈列手法之一,审美型展览贯穿于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历史。在文艺复兴期间,审美型展览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和审美需求。在当代,对于审美型展览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何增强观众的审美感受。国外对审美型展览进行研究的代表学者有M.霍尔、M.香克斯、C.泰利等,国内有陆建松、王宏钧、黄敏、陈红京等。霍尔将展示策略分为分类学法和主题法两种,其中分类学法可能是审美型展览的缘起。这种策略假定观众是见多识广的,物品依据分类单独展示,认为参观者可能得出自己的结论。香克斯和泰利在霍尔的提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展示策略划分为分类型策略和主题性陈列策略,其中分类型策略可依据实物性和审美性分类,进一步明确了审美型展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