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山歌剧(Danzhou folk song opera),艺术学-戏曲学-〔戏曲剧种〕-戏曲声腔,中国戏曲剧种。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王五、新州、白马井、中和、东成、木棠、峨蔓、光村等镇,以及昌江县、白沙县、三亚市、东方市讲儋州话(汉藏语系汉语族粤方言)的地区。儋州民歌源远流长。北宋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赞其“蛮歌与黎歌,余音犹杳杳”。1926年,一些民主进步人士将当时流行的白话剧改写成山歌剧,并增加快板、旁唱、幕后唱等表演形式,即为山歌剧之滥觞。1962年5月,田汉来儋州,提议“此间民歌极为丰富,可试验搞一民间剧种”。翌年在当地政府文教部门组织下,儋县民间试验歌剧团正式成立,收集整理了大量儋县民歌,先后创作演出了《凤凰花开》《红棉渡》《山村案》《小岛螺号》《罢官回乡》等剧目。此后当地有十几个业余山歌剧团活跃演出。儋州山歌剧的唱腔以“山歌体”为主,“调声”为辅,还有〔二句半〕〔状文调〕〔哭嫁调〕〔嘉乐调〕等新唱腔,并创作了为某个剧目专用的特别腔,基本形成一套较完整的、灵活的、各种民歌曲调可以相互衔接、转换的构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