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流通券(circulating notes in northeast China),历史学-中国历史-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社会经济,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东北,为与关内的法币区隔而在东北地区另行发行的货币。抗战后期和抗战后,日本为支付军费增发满银券,苏联红军占领东北时则发行苏军票,导致战后东北的货币流通量增加。为应对战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外交等错综复杂的局势,同时对于东北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有所期望,阻绝关内地区法币通货膨胀的传导,在东北财政经济主持者张嘉璈主导下,国民政府在东北国民党控制区发行东北流通券。东北流通券自1945年12月22日开始发行,1948年5月31日停止发钞,随后于同年8月20日财政部规定发行金圆券收兑流通券为止。在此期间,东北流通券与法币的兑换价固定在1︰13。虽然国民党财经当局对东北流通券抱有幻想,但东北流通券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在收兑满银券和苏军票时就已处于不利地位。内战爆发后,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的不断发展,国民党控制区日渐缩小,同时又面临解放区货币的竞争和排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