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起源(origin of dry-land agriculture),理学-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第四纪地质学-第四纪古生态-农业起源,旱地作物的产生与发展。旱地作物起源于旧时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是古人类对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响应和适应。粟和黍是旱作起源代表性的作物,粟俗称谷子,其野生祖先可能是青狗尾草;黍又称糜子,它的野生祖先尚不清楚。粟和黍两种谷物的籽粒细小,形态相似,因此被统称为粟类作物或小米。黍约在距今8000年被迅速驯化。随着植物大化石、微体化石和同位素等新材料和新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中国旱作起源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在距今1万年前后,华北地区的山西柿子滩、河北南庄头、北京东胡林遗址已经开始利用粟和黍这两种植物,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旱作原始孕育阶段。同时,在河北磁山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驯化黍微体化石,借助植硅体形态鉴别技术,确认河北磁山遗址早期农作物是驯化黍而不是粟,进而证明磁山遗址是黍的起源地。距今8000年前后,通过在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发现驯化粟和黍种子这一事实,说明以种植黍和粟两种小米为特点的旱作农业开始普遍出现在中国北方地区,并形成旱作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