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腰鼓(Hengshan waist drum),艺术学-舞蹈学-中国民间舞蹈-汉族民间舞-鼓舞,中国汉族民间舞蹈鼓舞的一种。又称横山老腰鼓。流传于陕西榆林的横山区一带。明代前俗称打花鼓,后因鼓子手的鼓挂在腰间改称“腰鼓”。横山相传是陕北腰鼓的起源地,故有“腰鼓正宗窝子”之称。据家谱记载,横山王有地乡元庄科村的腰鼓队,至今已传17辈。横山腰鼓分文、武两种。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多由老汉和小孩儿组成,通常为3个老人配1个孩子,有返老还童、延年益寿之意,动作表演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稳沉平缓,风趣诙谐;武腰鼓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由小伙子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速多变,舞姿强健有力,艺人归纳为:“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蹩蹦有力跨步打,翻个斤斗蹲步打。”武腰鼓具有竞争性。传统老腰鼓的表演,一般采用严格的舞队形式,角色、排序、动作、场图、服饰、道具都按约定进行。角色有伞头1名,鼓子手8~12名,拉花女8~12名,丑角若干。在伞头指挥下,腰鼓队合着统一的节奏,跳着整齐的动作,走着变化有序的阵图,敲击振奋人心的鼓点,刚健英武又不失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