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货币(currencie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历史学-考古学-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遗物-秦汉货币,中国秦汉时期国家法定铸造、发行与流通的货币。以金币和铜钱为主,黄金为上币,秦代以镒为单位,汉代以斤为单位;铜钱以铢两为单位,钱文以重量为名称,先后铸行的铜钱有半两钱、三铢钱和五铢钱等。此外,还短期铸行过白金三品和皮币。从秦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钱币看,秦半两钱大小和轻重差异较大,形制和文字均不统一,标准化程度较低。西汉早期,半两钱币制经历了多次改革。汉初铸荚钱,荚钱是指质量轻薄的半两钱,是半两钱减重的产物。高后二年(公元前186)铸行八铢钱,即重八铢、文为“半两”的半两钱。由于盗铸严重,半两钱币制不断恶化,高后六年开始铸行五分钱,五分钱是荚钱的一种。汉文帝前元五年(前175)废除高后时期的盗铸钱法令,更铸四铢重的半两钱,允许民间铸钱但流通的钱币采取市场监管措施,币制较为稳定。汉景帝时期沿用四铢钱,中元六年(前144)制定法律禁止民间盗铸黄金及铜钱。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新铸三铢钱,重量和钱文均为三铢。建元五年春停铸三铢钱,再次铸行半两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