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literary image),文学-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理论批评观念】,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图景。又称形象、艺术形象。狭义的文学形象指人物形象,广义的则泛指文学作品的形象表现、形象体系、生活图景等,作品的各种因素如人物、物象、情节、场景、环境等是文学形象的具体表现。文学形象是文学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文学作为一个过程而存在,是从创作到作品到阅读的交往过程,即文学形象的形成、变化和再塑造的过程:从生活物象到作家形象再到文学形象和读者形象的过程。中西方文论中,都有关于“形象”的观念。中国古代《周易》最早提出“言、象、意”的关系,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到汉代,已经普遍认为,圣人用象征手法创造艺术形象来表达观念意志。魏晋南北朝时期王弼由《庄子》引述出“得意忘象”,唐代司空图强调“象外之象”,拓展了关于“象”的认识,这种形象观体现于追求意境的诗词创作理论和实践上。随着明清小说的兴起,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中,强调人物“形状”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开始接近现代的文学形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