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负极(silicon-based anode),工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材料-[新能源材料]-锂离子电池,可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硅基材料。因其较高的理论容量(高温4200毫安·时/克,室温3590毫安·时/克)、环境友好、储量丰富等特点可作为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硅基负极材料商业化应用主要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硅负极材料在储锂过程中可逆容量与体积膨胀成正比,例如硅负极容量如果达到3590毫安·时/克时,颗粒或晶粒膨胀最高可达320%,体积变化与嵌锂容量呈线性关系。因此获得高容量的同时就必然面临较大的体积变化。较大的体积变化在电芯设计上难以接受,特别是软包类电芯。体积变化较大容易导致电化学性能衰减,活性物质容易从导电网络中脱落,并导致硅(Si)颗粒产生裂纹粉化,从而严重影响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另一个阻碍Si基负极材料商业化应用的原因是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由于Si基负极材料放电电压低,且在循环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体积变化而导致裂纹,新的Si表面会暴露在电解液中持续产生SEI膜。研究表明,裸漏在电解液中的硅负极其表面SEI膜厚度可以长至5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