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砣具(rotary-sawing),历史学-考古学-考古科技-玉器研究,中国商代出现的玉器加工工具。旋转砣具,简称砣,同“碢”。《字汇》:“砣,碾轮石也。” 砣又称碾砣、砣子等,指古代碾玉用的圆盘形工具,明代称“琢玉机”,清代称“水凳”,现代称“磨玉机”。推测最早的砣具装置可能是木轴加不同形制的砣头复合而成,后多用合金材质,故常以“铊”代替“砣”。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或于榻上跽坐的习惯改变于隋唐时期,故认为原始砣机可能是跽坐式或半地下式。早期砣具并不用于开料,而主要用于阴刻纹饰等精细工艺,后逐渐用于减地、打磨等二次加工。商晚期旋转砣具已出现并被用于阴刻纹饰。用于阴刻、减地或打磨的砣具,根据加工需要以不同材料制成不同形制的砣头,如勾砣、丁砣、磨砣、木砣、皮砣等。用于开料的砣具,其砣头呈薄圆片状,现代玉雕行业内称之为砣片、锯片,或称铡砣,即清代李澄渊所作《玉作图说》中记载的:“砣用木作轴,用钢作圆盘,边甚薄,似刀,名之曰扎砣。”至晚在殷墟晚商时期,勾砣已经较为成熟地运用于玉器表面纹饰的初步制作。勾砣使用时需要不断添加水和解玉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