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蟾,理学-生物学-古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两栖纲,生活在晚白垩世的大型角蛙类化石属。由S.E.埃文斯[注]、M.E.H.琼斯[注]和D.W.克劳斯[注]命名于2008年,发现于马达加斯加马哈赞加盆地上白垩统梅法拉诺组(Maevarano Formation)的地层中。该属仅包括一个种,即具盾魔鬼蟾蜍(Beelzebufo ampinga),最初只有一些零散的骨骼标本,后来陆陆续续发现更多的骨骼,包括一件不完整头骨及与其关联的荐前椎。对魔鬼蟾蜍化石进行的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认为魔鬼蟾蜍和角蛙属(Ceratophrys)等现生角蛙类成员的亲缘关系最近;与角蛙一样,魔鬼蟾蜍是可怕的捕食者,捕食包括脊椎动物在内的各种猎物;营陆生生活,具有一定的穴居性。另外魔鬼蟾蜍化石发现地点的沉积环境显示了魔鬼蟾蜍与角蛙一样生活在温暖、季节性干旱地区的临时水洼中。魔鬼蟾蜍的发现在生物地理学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生物地理学模型中,马达加斯加-塞舌尔-印度版块与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之间早在1.2亿年前就已经完全分开(南极洲/澳大利亚大陆与南美洲之间直到很晚还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