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舌化(rhotacized),文学-语言文字-语音学-发音语音学-言语产生-[超音段、韵律特征]-声调协同发音,发音过程中,舌尖上卷、舌根后缩,形成舌下腔的音姿。卷舌化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由这种音姿形成的辅音和元音。国际音标在音标下接续“ᶩ”表示卷舌辅音,例如印地语 [ʈɑpu] “岛屿”(清卷舌塞音)、瑞典语[nuːɖ] “北”(浊卷舌塞音)、俄语 [ʐaˑba] “蟾蜍”(浊卷舌擦音)、信德语[ʂɛ] “事情”(清卷舌擦音)、泰米尔语 [t̪ɐmɨɻ] “泰米尔语”(卷舌无擦近音)、豪萨语[ʃáːɽa] “打扫”(卷舌闪音)。国际音标在元音音标后接续符号“˞”或“ɹ”表示卷舌化元音,例如汉语普通话“èr” [ɚ51]/ [əɹ51],美国英语bird [bɝːd]/ [bɜːɹd]“鸟”、beard[bɪ˞d]/[bɪɹd] “胡须”、board[bɔ˞ːd] /[bɔːɹd]“木板”、poor[pʊ˞] /[pʊɹ]“贫穷的”。卷舌化元音发音时,第三共振峰频率明显下降(见图1),舌尖在不同程度上卷同时还伴随舌根后缩的发音(见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