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银(Jinhuayin),历史学-中国历史-明史-社会经济,中国明代税粮折收的银两。永乐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当差的武官,领取俸禄时,需要持俸帖到南京支取禄米。由于路途远、消耗大,只能以米易货,贵买贱售,米贱时,俸帖七八石,仅易银1两,官员得到的实际俸禄大打折扣。宣德时,江南巡抚周忱请检重额官田和极贫下户两税,准折银交纳,每两抵米4石,解往京师以充官俸。正统元年(1436),副都御使周铨上言,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广不通舟楫的地方,折收布、绢、白银解京充俸。江西巡抚赵新、户部尚书黄福、行在户部尚书胡濙等皆认为可行,于是成为定制:米麦1石折银2钱5分。于是,南畿、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广东、广西,米麦共400余万石折银100余万两入内承运库,称为金花银。其后,金花银制度在全国实行,自起运兑军外,粮4石收银1两解京,以为永例。此后,原来用于收贮坑冶课税的内承运库改为专贮金花银,这些银两除了支付武官俸禄10余万两外,其余皆为皇帝御用,由太监掌管,成为皇室私用。金花银是中国古代田赋征收制度的重要改革,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