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地(Reducing Process),历史学-考古学-考古科技-玉器研究,通过对玉器毛坯的局部磨削,使器表纹饰凸起,以增强玉器空间立体感的工艺。圆雕、浮雕玉器表现出来的夸张灵动或栩栩如生的立体感,主要归功于减地工艺。减地与打磨工艺有时不好明确区分,后者的主要目的在于进一步修整开料和二次加工的痕迹,使器表干净圆润。早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二者偶尔还可明显区分,如有些玉匕形器的其中一面往往呈内凹状,内凹面上布满密集的琢击痕,为经琢制之后再以砺石打磨而成,这种琢制法可谓最原始的玉器减地技术。新石器中晚期开始,减地与打磨所用工具均为砺石类石器,加工时手持砺石添水研磨,往复运动,类似于各类形状的“锉”,这类技术在二里头文化中常见于柄形饰等小型玉器。至殷商时期,虽然减地与打磨工艺依然要依赖各种形状、大小、粗细不一的砺石,但随着圆雕玉器器形和制作的复杂化、精细化,另外两类技术被运用到减地环节中。一是以局部切割方式,去除较大块材料或者比较复杂的部位,以形成需要的表面立体形状。如妇好墓出土的禽类、兽类等圆雕玉器,这些动物形象的双角之间、双足之间或足与尾部之间的玉料被切割去除(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