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山(tui-shan),理学-科学技术史-建筑、土木工程史-〔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构造与技术〕-屋架形制,中国传统庑殿顶建筑屋顶细部处理的一种特有做法。如果庑殿建筑的山面梁架与正身梁架对应步架相等,则两山屋面坡度与正身前后屋面坡度相同,转角合缝的垂脊(庑殿顶正脊两端到屋檐四角的屋脊)的平面投影是一条与两面檐口各呈45°角的直线。为了避免这种呆板,以及避免垂脊与正脊的交点落在梁架上或梁架以内而引起节点做法的复杂化,庑殿顶在举架的基础上遂做推山处理,即两山屋面向外推出,山面步架依一定规律自下而上逐步缩短(通过将正身各檩向两侧加长来实现),正脊加长,举高仍与正身对应的步架举高相等,从而改变了山面各步架的举架系数,使两山屋面坡度变陡,大于正身前后屋面坡度。推山之后的垂脊,从任何角度看,都是曲线(平面上,向垂直檩枋方向渐折;立面上,向垂直地面方向渐折),从而增加了屋面形式的美感。在汉代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将正脊两端延长、挑出于屋面的图像,推测这种方式后来发展为推山做法。虽然现存最早庑殿顶木构实例佛光寺大殿未见推山,但不确定唐及以前是否有推山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