瀵水(spring irrigation),农学-农业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古代具有灌溉效益的大泉水。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山西临晋的瀵水“大几如轮,深则不测,俗呼之为瀵魁。”瀵水是黄河沿岸区域水稻主要的灌溉水源。《水经注》称分布在今山西省临猗县和陕西省合阳县间黄河两岸的瀵水有四处,河中洲渚上又有一处。其中位于临晋(今临猗县西)的瀵水“口大如车轮”,流量最大。西晋时期,河东的瀵水已被引入陂塘灌溉。隋开皇九年(589)蒲州刺史杨尚希“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唐代引合阳瀵水入通灵陂存蓄灌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统计合阳五处瀵水共灌田1600余亩。至民国时流量减少,灌田不多。古代将水量较大溢出地表的泉水称作瀵。山西汾阴县(今万荣县西)瀵水灌溉久负盛名,《水经·河水注》已有记载。晋代学者郭璞(273~324)是河东闻喜县人,在注解《尔雅》时,对瀵水注解说:“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喷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可见其历史最晚可追溯至晋代。而且黄河东岸的瀵水和河西岸陕西合阳的瀵水,“瀵源皆潜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