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运动,中国从1917年初到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改革。清末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倡导和实践了诗歌和散文方面的革新运动。梁延裘等人呼吁提倡白话文。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促使中国文人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并为他们提供了借鉴和模仿的样本。20世纪第二个十年,西方科学和民主思潮大量输入,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传播和影响,中国出现了以反帝反封建为内容的思想革命和文化启蒙运动。新文学运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一翼。它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新文化运动开始后,1919~1926年,李大钊在《国民之薪胆》、《厌世心与自觉心》、《〈晨钟〉之使命》等文中,阐明了一个国家新文明的产生与新文学的勃兴之间的关系,认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据此他反对“柔靡艳丽”、腐朽没落的封建文学。陈独秀发表《欧洲文艺史谭》的长文,介绍西方进步的文学思潮,并在一篇通信中,针对当时封建文艺“浮华颓败之恶风”,提出中国文艺应该抛弃“古典主义”而趋向“写实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