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型铜鼓以云南西盟佤族地区仍在流传使用的铜鼓为代表而得名,其铸造年代约为唐代中期至清代末叶(公元8世纪至公元20世纪)。其特点是:器壁轻薄,体形高瘦,鼓身近乎直筒形;晕多而密,主要花纹有双眼条花纹、团花纹、小鸟、鱼纹、雷纹、米粒纹等;鼓面常见二、三蛙累蹲,有的鼓身纵列立体的象、螺蛳、玉树等。此型早期鼓在广西西南的龙州和靖西有所发现,中、晚期鼓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及其毗邻的缅甸、泰国。时值公元8世纪唐代到20世纪清代末期。西盟型铜鼓流行于云南省西南部的德宏、临沧、西双版纳 、西盟等地,是佤族、傣族和克木人所用的乐器。鼓身较小,呈直筒形,面大于胸,腰、足无明显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