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主要为魏国所铸。形制特点为:平首,方肩或圆肩,双足以弧裆相连,看去行若桥拱,故称“桥足布”。平首,方肩或圆肩,双足以弧裆相连,看去行若桥拱,故称“桥足布”。分大、中、小三型;记重单位多标为“釿”,一釿约今15克,相当秦制一两。大型二釿布通长约6.5厘米,重28克左右;中型一釿布通长约5.5厘米,重14克左右;小型半釿布通长4厘米,重6克左右。三种布豆油减重现象。桥足布迄今40余种,其中晋半釿、晋阳一釿、晋阳二釿有定为赵布者;亦有人析为魏晋阳或晋阳属魏时(后为赵占)魏造。今已隶定魏布者有:梁(颖)二釿、梁(颖)一釿、梁(颖)半釿,甫反一釿,阴晋一釿,阴晋半釿,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安邑半釿,陕(虞)一釿、陕(虞)半釿,垣釿,共半釿,安阴,阳山(山阳),以及魏迁都大梁(开封)后新铸之梁新斤百当寽(魏制一寽约1400克),梁正尚百当寽、梁正尚二百当寽、梁新釿二五十当寽等。此外尚有归属存疑的彘釿、京一釿、文定半釿、卢氏半釿等。货币研究者一般剖析桥足布中以方肩者先铸、以深裆厚肉者先铸;其中不乏珍奇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