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粉刺痣在1895年首先被报道并描述,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又被命名为痤疮样痣、毛囊角化痣。概述黑头粉刺痣又名毛囊角化痣。本病少见。根据统计,其发病在性别上无差别。常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出现黑头粉刺样丘疹,由充以色素性角质栓的扩大毛囊孔组成。丘疹中央有黑色、坚硬而大的角栓。剥去后留有火山口样凹陷。也有在儿童期发病者。未见家族发病的情况。损害通常为20~50个黑头粉刺丘疹簇集成斑块或排列成线状、带状,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好发于面、颈、躯干。常为单侧分布,偶或双侧或零乱分布,皮损直径约2cm,大的甚至被覆半侧躯干。儿童成长时皮疹有增多趋势。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有时轻度瘙痒。本病偶可发生继发感染,化脓后留下萎缩性瘢痕。曾报告有并发骨骼、中枢神经系统、眼和其它皮肤异常者。诊断要点1.常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病。 2.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常为单侧。 3.通常为20~50个黑头粉刺样丘疹排列成线状或带状,丘疹中央有黑、硬而大的角栓,剥去后留有火山口样凹陷。 4.儿童成长时皮疹有增多趋势。通常无自觉症状。偶可发生继发感染,化脓留下疤痕。 5.组织病理 每个黑头粉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