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教育,彝族人口 6572173 人(1990 年),主要聚居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以四川凉山、云南楚雄和红河等地区最为集中。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 6 种方言。原有一种音节文字,史称“爨文”或“韪书”。1980 年,国务院批准颁布在原有彝文基础上制定的“彝文规范方案”,在四川省凉山州试行。1949 年前,大小凉山彝族地区处于奴隶制社会,经济文化落后,教育以言传身教为主,基本上无正规学校教育。明清期间,封建统治者采取“开文教于夷疆”的“怀柔”政策,彝族地区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但教育对象仅限于彝族上层统治者的子女,彝族群众大多是文盲。彝文也只是被少数毕摩(祭司)所掌握。清末民初,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先后传入彝区。传教士在西昌、弥勒、路南、威宁等地修建教堂,兴办学校。1918年, 教会在威宁彝区开办崇德小学,许多彝族知识分子都曾在此读过书。1929—1946年,凉山地区建立西康省立第二边疆师范学校,学生 9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约 20人;西昌县伊斯兰健生中学,学生 250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30人。还建立小学 39所,少数民族学生 18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