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梆,是鲁西南地区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梁山一带最有名气的,是梁山县方庙村和北部大张村的枣梆戏,而方庙村的演出活动则最早。据传,因梁山一带百姓多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民而来,所以梁山明清时的地方戏大都带有山西梆和陕西秦腔的韵味,托腔绵长,腔调高亢而豪放,服装道具也十分简单。后来,山西遭旱灾,上党地区的梆子戏艺人逃荒来到梁山方庙一带,以唱戏要饭糊口。两地戏剧颇有相似之处,两地艺人在一起相互切磋,结为知音。从而使梁山南部地方戏在原来基础上,融当地戏剧和山西上党地区梆子戏之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地方剧种———梁山梆,并活跃在鲁西南地区,这“”字,其实就是“山西人”的合体字,梁山当地称山西人为“子”,音zāo。一年后山西同行再次来梁,看到此戏已成规模,从戏报上发现“·”字,以为不妥,因当时该戏所用乐器梆子皆用枣木制作,建议改“·”为同音的“枣”。从此,该剧种正式定名:梁山枣梆。方庙村位于梁山县城南20公里处,又称里外八村。民国间,有艺人吴凤珠,除演唱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导许多不同时代特点的剧目,共300多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