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性施教主要指教育要针对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及其产生原因,按照教育的目标要求和理想的健康人格标准,主动去塑造和发展每一个个体健康的性别心理特征,并完善和个提高不同个体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在中国社会变革、经济腾飞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教育心理学界就有人提出:“未来的男性和女性在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不会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具有双性化人格特征的人会越来越多”。不过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双性化理论认为双性化是一种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了男性和女性的性别优点,而“中性化”,可以说是无性化,是社会性别中最不突出的一类群体,它没有显著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