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佛教,是说从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到愍帝建兴四年(316)建都在洛阳,共五十一年间的佛教。在这个时期,著名的佛教学者竺法护、安法钦、彊梁娄至等人分别在敦煌、平凉、天水、户县,长安、洛阳等地,翻译弘传教因此佛教比起前代来有了相当的发展。西晋佛教的活动,主要是译经。有人统计,这一期间从事译经的国内外沙门及优婆塞共十二人。首推竺法护。他是月支人后代,世代住在敦煌郡。在洛阳、广州、关中等地都有人译经。竺法护早年跟随他的师父到过西域,获得《贤劫》、《法华》、等经的梵本共一百六十五部。泰始二年(266)他从敦煌到长安,后到洛阳,又到江左,沿路带着经典传译,未尝暂停。他的译业最盛时期是从武帝太康到惠帝元康二十年间(280—299),所译出的大小三藏经典共一百五十四部。帛远,字法祖,河内人,博学多闻,通梵晋语,于方等经深有研究。时在长安建造佛寺,从事讲习。后来在陇右,陇东一带弘法“高僧传”说其“道化之声,被于关陇,崤函之右,分奉之若神。”西晋的佛教义学,继承后汉、三国,以方等、般若为正宗。主要弘扬般若性空之理。另外竺法护也译出了《首楞严》,足见当时朝野对佛教的信仰,已经相当普遍广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