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论是说明货币与商品及不同种货币间的关系的一种货币理论。在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上,以商品为实,货币为虚。西汉桑弘羊说:“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盐铁论·力耕》) 北宋周行已以虚实概念解释商品与货币的关系说:“钱以无用为用,物以有用为用,是物为实而钱为虚也。”(《浮沚集》卷一,《上皇帝书》) 元初赵孟頫也称:“古者以米、绢民生所需谓之二实,银、钱与二物相权,谓之二虚”,并认为米、绢、银、钱“四者为直 (值) 虽升降有时,终不太相远也”(《元史·赵孟頫传》),因而虚实可以相权。以货币为虚是西汉以来“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思想的继承。在不同种类货币的关系上,虚实概念有一个演进过程。唐代“安史之乱”期间,第五琦铸大钱贬值,铜钱遂有虚实之分,被用以说明货币流通现象; 宋代产生纸币,元明以后白银又逐渐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于是虚实概念又被用以说明白银、铜钱、纸币流通现象。唐代最初称实钱、虚钱,是指流通中足值铜钱与不足值虚价铜钱。宋代一般以纸币尤其贬值的纸币为虚,而以铜钱、金、银等为实,如叶适称纸币为虚券,袁甫将铜钱与会子的兑换称“以实钱博虚会”(《蒙斋集》 卷七,《论会子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