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璞山(1854~1900) 字一峰,号介勿,新泰放城人,清末地方教育家。少年天资聪敏,20岁后以泰安县(时放城属泰安)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后因学识声望卓异,遂获选为乙酉(光绪十一年)科拔贡,候补直隶州州判。光绪帝很赏识他,钦赐选进士匾额。此后,郭璞山学益邃,志益励,但不求仕进,一心治学从教。于是徂阳之间,高士秀才争委贽门墙。 郭璞山一边严谨治学,一边专心从教。在教学中,他实事求是,鞭以身教,不以言教,书斋即名为求是斋。他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强调思想教化,注重教师的自身表率作用。放城虽处县之边鄙,但由于郭璞山名望高,弟子从泰、泗、费、新各地涌至,从事求学者先后达千人。郭璞山认为教育的作用在济世利民,所以主张进(做官)则见诸实事,退(退隐)犹将启后学。在省内学界知名度很高。 在教学之余,郭璞山综纬经史,潜心治学,著书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