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专用服装。是在宗教发展过程中,依附教义信条、神学理论、清规戒律和祭仪制度,陆续形成的。往往是一宗教或一教派的标识。佛教出家人的服装。俗称僧衣。法衣意即符合佛法之衣,包括制衣和听衣。制衣传为释迦牟尼所规定,由受过具足戒(大戒)的比丘(男僧)和比丘尼(女僧)穿用;听衣传为佛陀听许弟子穿用的一切服装。按佛教戒律避免用青黄赤白黑等五正色和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用若青(铜锈色)、若黑(淤泥色)、若木兰(赤中带黑色)等“三如法色”。从色取名,叫作袈裟。袈裟在中国,大多用近似黑色的布制作,因此名身着僧衣的僧人之缁衣,称僧界为缁林。自唐代武则天开始,朝廷常赐高僧紫衣、绯衣以示宠贵,因而沿成大红袈裟。僧人说法和举行隆重仪式时,还多穿用金襕衣(金缕织成的袈裟,胸部绣“吉祥海云相”卍字)。佛教对袈裟提出种种名称。如由相衣,指布条纵横交错缝制出田字形;百衲衣,原指应取被人遗弃的破碎布片缝纳而成;莲花衣,象征不为污泥所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