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戏是一种曾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古老剧种,是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边塞地方特色的传统文艺形式,赛戏形成于宋金时期,由于其历史久远,在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晋北地区文艺汇演中,朔县赛戏班演出了 《孟良盗骨》,之后赛戏绝迹于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曾做尝试性恢复演出并录像。赛戏的表演来源于周之“乡傩”、汉之“象人”、唐之“大面”,曾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宗教祭祀表演艺术。南宋陆游《放翁诗稿》中有“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河桥看赛神”的诗句;元初杜善夫散曲《庄稼不识勾栏》中也有“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的描写。金灭北宋,元灭金,明灭元,将大量的宫廷艺人俘掳到山西、河北一带编为乐户;新的朝廷还将旧朝大臣们的家属子女发配到山西一带,贬为失去人身自由的乐户。如新编《五台县志》记载:“明洪武间,五台有乐户十五家,建文末年,又有京城官绅,被贬为乐户,逐于五台。”封建法律规定,乐户世代以伎乐为生,专演赛戏并承揽民间婚丧鼓乐。据传五台县松台村的褚家班,应县的侯家班,其祖先均是明朝官宦,因获罪被发配晋北唱赛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