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的本质是辅助,战国后期,“相”逐渐成为百官之长,尊称为“相国”,出上器畅中多见“相邦”,后因避讳汉高祖刘邦名而改称丞相、宰相。“宰相”在古代大多数时期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一位或数位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称。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担任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汉朝与秦朝相仿,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无所不管,与当时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出现,在西汉的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魏晋至宋为调整期,两汉时期,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其核心是“皇权不断集中,相权不断分割,元至清末为衰落期,由于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所以从元朝开始,宰相制度进入了衰之期,随着清王朝的灭之,中国古代的宰相制也终于走到历史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