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宝纹(various auspicious patterns),工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纺织史-[纺织品传统纹样],各种带有一定意义的宝物组合在一起的纹样。其意义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宗教信仰。首先出现在宋辽织物上,元明清时期又加入新的宝物,组成各种珍贵宝物的汇合,在瓷器、丝绸等装饰艺术上得到广泛使用。虽然宝物众多,但实际使用时也取其中四件或六件、八件,种类不定,故称“杂宝”。杂宝的说法可追溯到唐代。据《无量寿经》记载,有所谓“七宝”装饰,即金、银、珠、琉璃、珊瑚、玛瑙、砗磲等七种。其中,珊瑚、玛瑙、珠等外形上较有辨识度的宝物被后世用作纹样,金、银则以金锭、银锭或元宝的形象出现。又有所谓“八宝”纹样,多来自民间习俗,即和合、鼓板、龙门、玉鱼、仙鹤、灵芝、磬、松等八种,但其实用于装饰纹样的宝物更多,常见的除了珊瑚、珠、金锭、银锭外,还有磬、鼓板、方胜、犀角、书籍、画卷、双钱、笔、法螺、艾叶、灵芝、鼎、葫芦、宝瓶等等。应用时可随意组合,没有固定的样式。从出土实物来看,杂宝纹样最早出现在宋辽织物上,内蒙古巴林右旗庆州白塔出土的红罗地联珠鹰猎纹绣中出现了犀角、双钱、竹磬、法轮、珊瑚等器物类型的杂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