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史中,部派佛教是指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从上座部与大众部的“根本分裂”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阶段,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僧团所形成的各个部派的合称。在佛陀灭度之后,由大迦叶于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建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经典与僧团戒律。大众部相传,大迦叶尊者发起第一次集结,集结出经、律、论三藏。无法参与的僧团大众,在洞窟外自行集结,称为窟外集结。窟外集结所产生的经典,被称为杂藏。其中方广经,即是大乘佛教经典的前身。上座部律藏一致记载,在佛陀灭度之后百年(南传佛教记载此时摩揭陀国黑阿育王在位),僧团因为意见不同,产生争议。印度西部摩偷罗国的耶舍比丘,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至毗舍离(Vaiśālī)举行第二次集结(称为七百集结或毗舍离集结),会中做出决议,认为东部比丘僧团对于戒律的十种看法是错误的(又称“十事非法”)。